本标准附录 A、附录 B、附录 C、附录 D、附录E、附录 F、附录 G、附录 H、附录I为资料性附录。
本标准为首次发布。
本标准与以下标准同属生物多样性观测系列技术导则: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(HJ710.1);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地衣和苔藓(HJ710.2);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(HJ710.3);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(HJ 710.4);
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爬行动物(HJ710.5);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两栖动物(HJ710.6);
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(HJ710.7);
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(HJ710.8);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蝴蝶(HJ 710.9):
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大中型土壤动物(HJ710.10);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大型真菌(HJ710.11);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蜜蜂类(HJ710.口口)。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。
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:南京师范大学、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。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6年5月4日批准。本标准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。